免费国产黄网在线观看,国产欧洲av网站,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1

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

打好三峽牌,推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2022年06月15日07:07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藍天白云下的萬州城區風光美如畫。(攝于六月十三日)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造型別致的三峽移民紀念館。(攝于6月13日)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孤峰突起、懸崖峭立的天生城遺址。(攝于6月13日)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編者按

  今年初,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啟動建設,重慶段是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主戰場”,并寫入了市第六次黨代會報告。

  喜訊接踵而至,連接河南省鄭州市與重慶市的高速鐵路——鄭渝高鐵即將開通運營。這條高鐵全線運營后,將成為我國西南地區通往中原、華北、東北地區新的便捷快速客運主通道,對于帶動沿線地方經濟發展,助力新時代鄉村振興、推進西部大開發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也將產生重要推動作用。

  6月13日,“大美重慶·乘鄭渝高鐵逛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大型主題采訪報道活動在重慶啟動,由中央和市屬媒體組成的采訪團沿鄭渝高鐵重慶段前往萬州、云陽、奉節、巫山四地,采訪展示鄭渝高鐵建設成就,講述鄭渝高鐵和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的建設故事。

  即日起,本報將連續4天推出四地相關深度報道,敬請關注。

  萬川畢匯,平湖之州。

  萬州是三峽的“客廳”,是三峽旅游的新起點。深厚的文脈、詩意的風光、獨特的風物、便捷的交通,峽江古城的千年文脈與高峽平湖的壯美景觀在這里相映生輝,長江文化在這里源遠流長。

  暢游三峽,萬州出發。6月13日下午,采訪團乘鄭渝高鐵試運行動車組到達萬州,開啟了此行的第一站。

  修繕天生城保護傳承文化遺產

  一湖碧水、翠屏環抱,萬州是一座立體的城市,175米三峽工程蓄水位讓萬州蝶變出平湖風光。長江北岸,天生城遺址孤峰突起于繁華都市之中,成為“萬州八景”之一。

  相傳蜀漢時期,劉備曾駐兵于此,故天生城又名天子城。作為南宋末年修筑的抗蒙(元)古城址,天生城遺址與合川釣魚城、云陽磐石城、奉節白帝城等是同時期修建的城址,共同構筑了當時的山城防御體系,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生城遺址是構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的重要節點,也是為數不多的位于城市核心區內的古代戰爭遺址。”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文物保護部主任李力介紹,按照“考古先行”的原則,2017年至2021年,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天生城遺址的考古發掘總面積達7000多平方米,發現約700米南宋城墻、房屋、排水溝、水井等遺址,并出土大量黑釉、青釉瓷器、礌石、筒瓦等南宋時期文物,“基本厘清了遺址的歷史沿革和城垣布局。”

  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稱,新發現的新石器至商周時期、漢至六朝的遺存,進一步證實了天生城早在先秦時期已經是人類生活居址。這一發現為研究三峽地區先秦時期人類對居址環境的選擇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記者一行沿著斑駁的石梯攀爬而上,現場一派繁忙,內外墻及南一字城墻正在進行修繕保護,寨門處的兩個古炮臺即將修繕完成。

  去年8月,萬州啟動實施天生城大遺址公園文物本體保護修繕工程,以不改變文物原狀為原則進行修繕、保護,盡最大可能利用原有材料、保護原有構件、使用原工藝,盡可能多的保護歷史信息,保護文物建筑的真實性。

  目前,該工程已完成30%的工作量,今年底將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和風貌建筑整治工作,計劃2024年全面完工,并向公眾開放。

  “讓歷史文化活在當下,服務當代。”李力稱,建設天生城大遺址公園,有利于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著力打造長江文化重要標志,彰顯長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為建設‘大三峽’精品旅游目的地作出貢獻。”

  講述感人至深的三峽移民故事

  弘揚長江文化、講好長江故事,離不開三峽移民。

  在江南新區,萬州建起了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這是全國唯一一座為紀念三峽百萬移民而修建的專題性紀念館,也是三峽庫區重要的歷史文化和移民文化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中心。

  “離別情,離別情,離別之時難舍分。土生土長幾代人,鄉里鄉親幾十春。”65歲的萬州外遷移民魏太得在《離別情》中用樸實的話語,道出了百萬壯別故土的三峽兒女的心聲,“為了三峽大移民,幸福生活起航程。我們愉快離,我們愉快分。”

  “寧可苦自己,決不誤移民。”原重慶市巫山縣政府辦公室行政科科長馮春陽,在做移民工作途中被突如其來的山洪卷走,為移民工作鞠躬盡瘁,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

  每次,講解員何江霞講起移民和移民干部“舍小家為大家”的故事,都會情不自禁地流淚,也會想起14歲那年送別姑媽一家外遷至上海的情景。她說,自己既是三峽移民文化的見證者,更要做三峽移民精神的傳承者。

  據統計,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藏有三峽移民工程的各類實物資料4806件(套)、照片3156幅、音視頻資料150余部,年均接待觀眾逾50萬人次,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首批紅色基因庫建設試點單位。一張張瞬間抓拍的照片,一件件意義不凡的實物,記錄著一個個令人動容的移民故事。

  “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對三峽移民紀念館來說,既是機遇,更是挑戰。”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館長岳宗英稱,隨著鄭渝高鐵即將正式運行,必然促進三峽文化與中原文化、荊楚文化的互動交流,“要內練功力,加強自身文化遺產的挖掘、提煉和保護,推出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精品展覽,讓這些文物‘走出去’,同時把外地優秀的文化‘請進來’。”

  今年1月,三峽移民文化挖掘提升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包括三峽移民資料征集、三峽移民精神口述史、三峽移民精神課程體系開發、三峽移民精神系列研究、三峽移民精神成果轉化5個子項目。

  與此同時,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正推進三峽移民紅色基因庫建設,目前已完成7件重要歷史文物和移民展廳的三維數據采集、336件(套)移民文物照片拍攝、15部移民紅色故事攝制等第一階段任務,最終將全息呈現和展示三峽百萬移民工程的偉大壯舉和輝煌歷程。

  三峽文化園薈萃三峽文化精華

  走出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便是三峽文化園。三峽文化園由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三峽文化藝術中心、萬州文化創意創業產業園(重報萬州中心)等五個公共建筑共同構成,是萬州濱江環湖“一環兩岸十六景”重要景點之一。

  “推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特別要打好三峽文化牌。”萬州區文旅委規劃產業科科長牟靜介紹,三峽文化園以展示“三峽文化”為背景,從古至今構建四大序列景觀,匯聚演繹、歌舞、文化、藝術等多元化元素,成為喜迎四海賓朋來萬觀光休閑的城市客廳,為世人展示三峽文化的內涵及魅力。

  站在三峽文化園大河歌會舞臺邊,臨江憑風,縱覽江寬水闊、浩瀚如海的平湖美景,一幅山水之城的壯美畫卷展現在眼前。

  世界大河歌會在萬州已經連續舉行了四屆,并已成為重慶乃至世界河流區域的一張文化名片,成功入選文化和旅游部“百姓大舞臺”網絡群眾文化品牌活動,成為世界各國藝術家們共同演繹世界江河名曲和三峽文化的大舞臺。

  在三峽文化園,一棟棟創意十足的樓宇拔地而起,這便是由重慶日報報業集團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開發建設的萬州文化創意創業產業園。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園區負責人介紹,這里以互聯網、新媒體、物聯網等新興產業為核心,集聚數字經濟企業,推動文藝創作、文化創意與數字新媒體融合發展和原創自主品牌“市場化”,打造渝東北數字經濟產業集聚區,探索生態優先新路子,打造綠色發展升級版。整個項目占地約120畝,預計2022年全面建成投用。

  截至目前,該園區已入駐商家近100家,其中渝萬傳媒、三峽影視等文創類企業50余家,成功創建市級文化創意創業產業園。

  三峽文化是長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探索長江文明的起源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三峽文化園集聚移民文化、三峽文化、巴渝文化和文化創意等多元文化,必將成為薈萃三峽文化精華、彰顯長江文化的好地方。

  萬州區副區長高子清:

  建成展示三峽文化的窗口

  萬州是三峽文明大通道的重要節點,是三峽文化的薈萃之地。鄭渝高鐵開通在即,萬州區如何挖掘保護長江文化,推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近日,重慶日報記者就此采訪了萬州區副區長高子清。

  重慶日報:萬州有哪些重要的長江文化資源?

  高子清:萬州是長江沿線重要的節點城市,也是承擔三峽移民任務最重的區縣,我們擁有天生城遺址、西山鐘樓、瀼渡電廠等三個國家級文物;同時,萬州呈現出三峽歌舞團、三峽川劇團、三峽曲藝團、三峽雜技團“四團同城”的局面,是全市擁有專業藝術院團最多的區縣。

  重慶日報:近年來,萬州在挖掘保護長江文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高子清:我們建成了全國唯一一座為紀念三峽工程百萬移民而修建的專題性紀念館,也是三峽庫區重要的歷史文化和移民文化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中心。現在,我們正實施天生城遺址公園環境提升工程,打造大遺址公園;全面推進瀼渡河水環境治理,建設三峽水電工業公園。

  作為全市擁有專業藝術院團最多的區縣,萬州創作排演的方言話劇《移民金大花》《三峽人家》《薪火》,現代川劇《鳴鳳》《白露為霜》等舞臺藝術作品,接連摘取國家級大獎,“中國戲劇·萬州現象”聞名華夏。譚繼瓊、何菊芳先后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中國曲藝牡丹獎。

  2020年,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萬州“中國曲藝之鄉”稱號。

  重慶日報:隨著鄭渝高鐵開通,萬州如何利用交通的優勢,推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和文旅融合發展?

  高子清:關鍵要打好三峽牌,特別是三峽文化牌,持續推進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功能完善工程、三峽文化藝術中心、萬州文化創意創業產業園(重報萬州中心)、三峽文化園的建設,著力打造成集中展示三峽文化的窗口和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的文化交流中心,借助不斷完善的交通網絡,讓游客走進萬州,讓三峽文化走向全國和世界。

  本報記者 彭瑜 楊鈮紫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