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国产黄网在线观看,国产欧洲av网站,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1

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人民日報記者遍神州

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

本報記者
2023年06月17日14: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17日 01 版)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17日 01 版)

  求職現場火熱。廣東中山,人社部門舉辦的“公共就業服務進校園”招聘會上,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應屆畢業生肖瀅舟獲得企業青睞,成為管培生,“和我一起找到工作的,還有200多名同學。”

  穩崗政策給力。江蘇無錫,掌薪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賬戶上,穩崗返還、“蘇崗貸”穩崗擴崗專項貸款等資金接連到賬。“一場場穩崗擴崗‘及時雨’,助我們頂住經營壓力,穩定用工規模。”公司總經理許建軍說。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關乎經濟發展,關乎千家萬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強化就業優先導向。”“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4月28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強化就業優先導向,擴大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穩定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

  今年以來,各地各部門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積極應對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千方百計穩存量、擴增量、提質量、兜底線。5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與上月持平,25歲到59歲就業主體人群的城鎮調查失業率已連續3個月下降,就業政策持續顯效,就業形勢總體改善。

  穩崗位,穩住就業基本盤

  應出盡出,打出“降貸返補提”惠企組合拳;分類幫扶,促進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改善服務,為招工務工搭建橋梁……今年以來,各項穩就業政策措施精準發力、扎實推進。

  ——保障崗位供給,助企業減負穩崗。

  “之前受疫情影響,酒店經營受到不小沖擊。正是一系列惠企穩崗政策幫我們渡過難關,沒有裁員減員。”在江西南昌紅谷灘區,沁廬嘉萊特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南昌分公司負責人朱建偉說,“去年公司少繳、緩繳失業、工傷、養老保險等社保費用25萬余元,又獲得增值稅留抵退稅575萬元,而且這些政策都‘免申即享’,高效省心。”

  一季度,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3679.8億元;階段性降低失業和工傷保險費率政策延續實施至2024年底,預計年均減負約1800億元;大力推廣“直補快辦”等模式,優化涉企事項辦理服務……各地各部門接連推出延政策、增信貸、降成本舉措,為廣大企業減負擔、增后勁,助力企業留工穩崗。

  ——緊盯求職需求,助重點人群就業。

  湖北宜昌興發集團研發中心里,新員工張宗萍在參與產品研發。“我是三峽大學應屆畢業生,3月份,宜昌‘小精專’招聘會開進了校園,不但針對專業送崗位,還‘一對一’指導就業,正是這次招聘會,讓我成功入職。”張宗萍說。在襄陽,48歲的大齡求職者彭運環也找到滿意的工作:“襄城區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局幫我辦理失業登記,公益性崗位就在家門口,解了燃眉之急。”

  著眼離校兩年內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實施百萬就業見習崗位募集計劃;開展春風行動暨就業援助月活動,面向農民工等勞動者發布崗位3800萬個;深入推進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一季度幫助40萬城鎮困難人員就業,脫貧人口務工規模達3074萬人……聚焦重點人群,各地各部門優化調整穩就業政策措施,圍繞“擴、促、兜”綜合施策,形成共促高質量充分就業合力。

  ——加強供需對接,優化用工保障服務。

  重慶忠縣白石鎮村民聶磊收拾行李,準備去外地務工。恰好,一家本地企業聯系:“我是重慶天地藥業有限責任公司人力資源部工作人員,有個崗位很適合你,愿意來嗎?”面試現場,聶磊還遇見好幾位同學,他們也接到了招工電話。

  這背后,離不開重點企業用工保障服務機制的作用。“我們二期項目急缺人手,忠縣工業園區管委會成立專班,幫我們對接勞務供需,很快招滿了所需員工。”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張興龍說。

  湖南大力推動118個省級產業工人定向培養基地建設,引導企業入駐“湘就業”平臺;江西完善“農民工地圖”,強化園區企業、重點項目與農民工供需精準對接;廣西推廣招工二維碼、直播帶崗等,常態化開展“點對點”送工服務……一季度,全國人社部門累計幫助3.4萬家重點企業解決用工需求52萬人次,助力經濟加快復蘇。

  擴崗位,擴充就業蓄水池

  緩解就業壓力,擴增量與穩存量同樣重要。今年以來,各地各部門主動作為,增強企業吸納就業的動力,發揮創業帶動就業的作用,激發新業態新模式創造就業的潛力,培育更多就業增長點。

  ——政策支持,鼓勵自主創業。

  走進天津天河云筑工科技有限公司,10余名年輕技術人員正在進行建筑模型開發設計工作。“訂單向好,今年前4個月營業額同比增長12%。”公司運營總監李粒萍告訴記者,“創業初期,我們被評為天津市‘雛鷹企業’,順利申請到100萬元貸款,最近,在南開區人社部門支持下,公司又獲得100萬元低息創業擔保貸款,這筆資金可有力助推企業發展。”

  今年以來,天津修訂一次性創業補貼等政策,實施創業培訓“馬蘭花計劃”,已組織1.6萬人參加創業培訓;湖北提出實施“創業環境優化”等八大計劃,力爭全年新增返鄉創業5萬人以上……各地圍繞勞動者創業需求,深入實施重點群體創業推進行動,幫助勞動者敢創業、能創業、創成業。

  ——拓寬渠道,挖掘新職業。

  “感謝數字技術培訓,讓我找到收入更高的工作。”機器轟鳴,重慶鋒儀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員工陳旭東一絲不茍。前不久,他完成了重慶市數字技術工程師培訓,經過系統學習和實操實訓,提升了業務能力。

  “數字技術工程師需求大、前景廣,適用于大數據、智能制造、區塊鏈等新領域。”重慶市人力資源開發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重慶市推出數字技術工程師培訓課程,計劃每年培養6000人,幫助青年群體增添就業技能。

  無人機駕駛員、民宿管家、物聯網工程技術員……近年來,新崗位新職業不斷涌現,2022年我國新版職業分類大典凈增158個新職業,人社部門正加快新職業標準開發,推進新職業培訓,使崗位更多樣、空間更廣闊、工作更精彩。

  ——真金白銀,支持擴崗招工。

  “去年在湖北麻城投資建廠,新招了200多名大學生。”立訊精密工業(湖北)有限公司人事行政課長程棟說,為鼓勵吸納就業,人社部門先后發放崗前培訓補貼、見習補貼等20多萬元,降低了用人成本,“今年市場需求向好,公司產能爬升,準備再新招50人以上。”

  國家延續實施國有企業一次性增人增資政策,引導公共部門加大補員力度;上海發放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確保全年新增就業崗位55萬個以上;貴州、安徽等地推出穩崗擴崗專項貸款,單戶最高授信額度3000萬元……拓展渠道、挖掘增量、多方支持,擴崗招工政策力度不減。

  提質量,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當前,各地各部門加大力度育人才、優結構、強保障,提升就業質量,讓更多人在“好就業”的基礎上“就好業”。

  ——提升技能,增強就業競爭能力。

  輕點屏幕,打開“學習地圖”,“基礎熱處理工藝流程”示范視頻開始授課。“一線工人有了常態化培訓,通過手機就能隨時隨地學技術。”在天津榮程聯合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噴煤車間生產管理員王超說。該公司是天津市首批“企業培訓中心”之一,目前已培訓上千人,獲得專項資金200余萬元,全部投入到員工技能提升獎勵和培訓教學建設中去。

  近年來,天津相繼出臺“海河工匠”系列政策,逐步完善新型學徒制、項目定制、名師帶徒等技能人才梯次培養模式。截至目前,天津全市技能人才規模271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83萬人,占比30%以上。

  職業技能培訓是提高就業質量的重要舉措。今年,人社部門充分利用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專項資金、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等,廣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

  ——增添保障,強化就業規范管理。

  “感謝煙臺黃渤海新區零工勞務市場,幫我維護了權益。”2個月前,山東煙臺市民陳女士在一家餐館打零工,遭遇拖欠工資問題。今年剛設立的零工勞務市場及時介入,不僅提供法律咨詢,還直接找到店主交涉,并聯系勞動監察等部門,很快為陳女士要回了工資。如今,通過零工市場“牽線搭橋”,陳女士找到一份新工作:“這里崗位多、更靠譜,還有惠民早餐、休息室、免費培訓等保障服務,是令我們打工人安心的‘家’。”據介紹,該零工勞務市場一方面維護好勞動者權益,加強與人社、工會等合作;同時也規范零工就業方式,搭建可靠對接平臺,已精心篩選近600家企業入駐,發布崗位5000余個。

  深入實施勞動關系“和諧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提升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效能;持續抓好社會保險參保擴面;嚴厲打擊黑中介、虛假招聘等違法違規行為……各地各部門緊跟就業新特點新變化,持續完善配套政策舉措,更好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

  ——完善制度,加強公共服務支撐。

  云上“春風行動”、直播“名企探營”……“足不出戶,也能找著好工作。”湖北黃石市的求職者陳泓說,幾個月前,她在社區做了失業登記,然后登錄“黃石就業”微信公眾號,填寫個人信息和求職意向。沒過多久,人社部門就打來電話,向她推薦了對口崗位,如今她順利入職一家車企。

  今年,黃石以創建全國公共就業創業服務示范城市為契機,整合社保、求職和失業登記等信息,建立起“鏈式就業服務”信息庫,正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市縣鄉村全覆蓋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目前,當地已對2萬余名求職者回訪并跟蹤幫扶。

  抓改革,規范實施人力資源服務許可告知承諾制;提質量,深入實施就業服務質量提升工程;促公平,著力健全均等化的就業服務制度……覆蓋全民、貫穿全程、輻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業公共服務體系正加快形成。

  就業穩則民心安。切實把就業這個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抓好,增強就業的適配性穩定性,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就能更好實現人民群眾對“更穩定的工作”的期盼。

  (本報記者邱超奕、李家鼎、范昊天、劉新吾)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