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国产黄网在线观看,国产欧洲av网站,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1

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推薦

隨著大批文藝展演進鄉村、典型人物選樹、傳統技藝“重生”——

巴渝和美鄉村更有文化味兒

2024年09月06日06:45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振興無疑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

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地域遼闊,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散落在各個鄉村:綦江農民版畫、銅梁龍燈、土家族擺手舞、秀山花燈……不勝枚舉,涵蓋方言、服飾、美食、傳統技藝、風俗民情等方方面面。

弘揚好、傳承好這些傳統文化,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市從抓實農村道德建設、豐富鄉村文化供給、加大文化保護傳承、加強宣傳報道推廣等方面著手,全力推動全市鄉村文化振興工作落地見效。

隨著大批文藝展演進鄉村、典型人物選樹、傳統技藝“重生”,巴渝和美鄉村更有文化味兒、更顯生動。

文藝展演進鄉村

鄉村生活豐富多彩

9月,巴渝大地一派豐收景象,中國農民豐收節即將到來。

9月4日,接到將在豐收節期間舉辦全區“村晚”活動的通知后,渝北區文化館副館長肖姍又開始忙碌起來,逐一向各個鄉鎮發出節目創作邀請。

作為渝北區一年一度重要的鄉村文化活動,一個個展示渝北鄉村風貌的作品通過“村晚”舞臺誕生。肖姍要做的是,在節目創作前、中、后期給各鄉鎮提供專業指導。

去年“村晚”籌備期間,興隆鎮提出想結合當地特色排演薅秧方面的節目,在肖姍建議下,最終選擇了歌舞的表現形式。創排期間,肖姍又到現場進行指導。

“我一眼就覺得不夠熱鬧,豐收的氛圍感不強。”肖姍說,當時表演道具只有扁擔、水稻等,比較單一,“后來我建議他們又加了一些瓜果蔬菜、麥子等,把隊形和動作也進行了調整,村民們都很滿意。”

如今,《薅秧歌》已成為興隆鎮的一個代表作,不管是節會還是平時,大家都愛跳。

近年來,我市鄉村各類文化活動越來越豐富,從火遍大江南北的“村BA”到“村歌”大賽、廣場舞大賽、戲曲曲藝大賽,一道道文化“大餐”讓老百姓不僅有參與感更有獲得感。

不久前,由市農業農村委、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豐都縣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大地流彩”全國鄉村文化地圖·巴渝農耕文化數字一張圖發布暨鄉村民俗展示展演活動在豐都包鸞鎮舉行。

在鄉村民俗展演活動中,《我的鄉村我的魂》深情訴說農民與土地的不解之緣,《印象農耕》以舞蹈再現農耕生活的辛勤與美好,《院壩來唱新風貌》以歌聲贊美鄉村新風貌……形式多樣的節目從不同角度謳歌鄉村、贊美鄉村。

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我市還將舉辦第十一屆重慶市鄉村藝術節、首屆巴渝和美鄉村村歌大賽、優秀農耕文化保護傳承活動等,推動鄉村文化賦能巴渝和美鄉村建設。

保護“活化”傳統文化

鄉村底蘊更豐厚

鄉村的“根”在農耕文化。促進文化振興,就要保護、傳承好農耕文化。

“目前,部分非遺技藝存在人才斷層問題。”重慶文理學院鄉村振興學院院長杜孝田說,該學院近年來通過開設相關課程、開辦培訓班等方式,加強非遺技藝傳承,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8月23日,杜孝田收到永川區學員楊姜打來的電話。“他剛剛制作完成了一批棕編和竹蜻蜓作品,希望學院能幫他售賣出去。”杜孝田說,經過一番聯系,學院幫他聯系了一家竹制品文創產品運營機構,將180件棕編和400個竹蜻蜓以3800元順利賣出。

楊姜說,通過重慶文理學院鄉村振興學院在永川開辦的竹編、棕編、竹雕等非遺技藝培訓班,他成功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2017年至今,我們僅在永川就培訓了20多名村民,不僅將非遺技藝傳承了下去,也讓村民增加了收入,目前參訓學員戶均年增收超過8000元。”杜孝田說。

近年來,我市結合自身農業特點與巴渝人文特色,深入挖掘優秀農耕文化,積極開展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截至目前,已挖掘出近1000個農耕文化遺產,比如江津花椒栽培系統、石柱黃連生產系統、萬州紅橘栽培系統等。

為了將這些農耕文化“活化”利用,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就業增收,不久前,我市發布了“巴渝農耕文化數字一張圖”。

該地圖以分布在重慶廣袤鄉村的農耕文化遺產點位為基礎,包括周邊的特色美食、鄉村民宿、節慶活動、體育賽事、農事體驗、優品土特產等,匯集形成鄉村文化導覽導航服務。簡言之,通過點位可將周邊1小時車程內的吃住游購樂“一網打盡”,為市民提供便捷式服務,滿足多元化和高品質需求。

“下一步,將逐步完善數據和功能,更好地把重要農耕文化遺產‘活化’用好,實現巴渝農耕文化遺產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說。

挖掘樹立典型

鄉村文明蔚然成風

文化振興,關鍵還在人。如何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去引導人們向上向善?近年來,我市不僅通過宣講傳遞“好聲音”,還著力選樹先進典型,用身邊人、身邊事影響人、鼓舞人。

在開州,當地評選的“開州好人”李賢菊的事跡感動了無數人,此后她又陸續獲評2022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2023年第二季度“中國好人”。

李賢菊生于1939年,靠拾荒為生。2008年,她撿到一名棄嬰,為其取名“娜娜”(化名),后來,娜娜被診斷為“脆骨癥”,衣食住行都只能靠李賢菊照顧。16年來,李賢菊把娜娜當成自己親孫女一樣照顧,用撿垃圾的收入把她拉扯大。

2021年,開州區推出“開州好人”典型選樹品牌,當時,宣傳部文明科科長唐榮業從新聞報道中將李賢菊挖掘出來,決心選樹這一典型。

“她選上‘開州好人’后,我們還舉辦宣講活動,通過視頻、圖片形式展現她的事跡。每講一場都會看哭好多人。”唐榮業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他們的事跡宣傳開后,在廣大鄉村凝聚起了干事創業、鄉風文明的強大力量。

綦江區創辦“南州茶談”系列宣講品牌,以群眾壩壩茶為場景,以文藝節目為形式,通過暖場、宣講、演出、問答、激勵等板塊穿插,開展主題宣傳,將新思想、新風尚的種子播撒進千家萬戶。

豐都縣統籌現有農家書屋、鄉情陳列館等基層宣傳思想文化陣地以及閑置場所,在鄉鎮建設集“禮堂、學堂、食堂”三大核心功能于一體的“新豐書院”, 開展理論宣講“富腦袋”、技能培訓“富口袋”、親子研學“育后代”等課堂,推動學習型鄉村建設。

市委宣傳部文明實踐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我市深化文明實踐“六講”志愿服務,累計招募志愿者3.5萬人,開展宣講2.5萬場次;加大農村先進典型培育選樹,推出2023年“重慶好人”80人、“中國好人”24人,其中,農村群眾、鄉村振興典型代表占比分別達60%、58.33%。

通過宣講、典型選樹等形式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抓實農村道德建設,有力促進了鄉村文明蔚然成風。(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栗園園 實習生 孫莎莎)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